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真教育

2016-05-06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大家谈]


新教育,真教育

——成都武侯区新教育实验掠影 

邓茜媛 《镇西茶馆》


        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区成立于2014年7月。成立之初,全区只有5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为了让新教育实验在武侯教育落地生根、枝繁叶茂,2015年9月,武侯区教育局特别成立了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区新教育建设办公室,聘请著名教育专家、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镇西老师,担任武侯新教育负责人,推动全区新教育实验工作。


        经过两年的发展,武侯区现已有新教育实验学校34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29所、幼儿园1所。在这些实验学校中,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因为各自起步时间、地理位置、生源组成及其他实际情况的不同,各校新教育实验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为了让大家对武侯新教育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现将近两年的新教育实验工作做一简单梳理,希望能够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一、专家引领,教师成长


        1.实地走访,专业指导。自2015年10月份开始,李镇西老师便以平均每个月走访三个学校的效率,先后前往了成都育仁学校、磨子桥小学、红牌楼小学、马家河小学、红专西路小学、石室双楠实验学校、行知实验小学、机投中学、机投小学、武侯实验小学、桐梓林小学、棕北西区小学部、成都市第十幼儿园、龙祥路小学、百草园小学等学校,与学校的种子教师们进行了亲切座谈,对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做了针对性指导和专业化建议。同时,根据各校的需求,开展了全校性新教育通识培训,传播新教育理念。


        2.队伍建设,教师成长。武侯区新教育办公室先后组织区内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或分管领导及种子教师,前往江苏海门新教育培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新教育系统学习。通过听取专家报告、参观新教育基地学校等方式,感受新教育的魅力。


        组织实验学校的种子老师参加“2015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全国新教育实验海门开放周暨中小学研发卓越课程专题研讨会”、“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第四届研训营”、“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等活动,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将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带回。


        先后举办“武侯新教育实验区首届工作总结表彰暨2015-2016学年度工作推进培训会”、“新教育 真教育——武侯区新教育实验总结展示会”、“书香浸润,花开和美——红牌楼小学新教育实验阶段成果展示活动”等内部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各校在新教育实验工作中一路向前。


        


        二、积极行动,变化可喜


        通过自上而下的各方的共同努力,新教育在全区34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中蓬勃开展。各校在新教育工作中的有益探索,让一大批种子教师迅速成长,让学生的在校生活丰富多彩,呈现出许多可喜变化和优秀成果。


        (一)理念认同,激发内在动力。


        通过多次学习培训和互动交流,学校和老师们真正从内心上接受并赞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念,自发、自愿地为践行新教育而积极行动,一改过去机械僵硬的教师行走方式、教学科研范式和学校发展模式,精神面貌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着他们每天全情投入,为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成长而思考并努力。


        由此而迅速成长起来的种子教师队伍,成为了武侯新教育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如武侯实验中学的唐燕、陈红、蒋长玲,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包虹婧、王玉梅、刘俊秀、杨芳,石室双楠学校的王兮、谢建萍,棕北西区小学部的马文琴、刘静,华兴小学的卢晓燕,红牌楼小学的黄雪萍、秦敏等等。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了平凡朴实而又让人感动的探索。

        

        不想做办公室主任、就想做班主任的唐燕,为了转化后进生,写了厚厚一摞长达1万多字的教育研究案例;只愿讲课带班、不愿“登台露脸”的潘玉婷,拒绝过多次评优申报的机会;从科任老师转为班主任的陈红,为了不让自己分心、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而放弃公招考试、安心于代课老师的身份;抱定信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的物理老师邹显慧,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心还赢得了学生亲手煲的教师节鱼汤;醉心于课堂教学改革科研的地理老师刘朝升,是学校最早学习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之一;被大家尊称为“唐老大”的数学老师唐朝霞,只为了一句“对孩子有好处”便积极投身学校课堂改革;以前每天挤地铁无聊听歌的包虹婧独立研发出了“三国系列课程”;自己根本不会做菜的杨芳,能想到发动家长的力量来一场“舌尖上的四川”;原来每天都害怕日出、害怕千篇一律重复昨日的王玉梅,现在每天都在思索今天要给孩子们交流学习什么;从小的愿望就是想当一名小学老师的黄雪萍,在被新教育触动的那一刻她忍不住热血沸腾,在冬天寒冷的操场上奋力奔跑;即将退休的53岁老教师秦敏,因为新教育而重新燃起了教育事业的“第二春”,带着她的“小雏鹰”们缔造着幸福完美的班级;苦心研发“少儿影视读写课程”的谢建萍,起因只是有的孩子无法提起阅读书本的兴趣;给孩子们读绘本读到周围一片寂静的毛清慧,看着那听得入神的一双双清澈眼睛,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带着班上孩子种植“蒜宝宝”的李霞,将感动常在的教育故事汇集成了《爱如阳光》......原本只是普普通通、按部就班的他们,因为新教育,发现了全新的自己,也发现了教育的成就与幸福。


        随着新教育的深入开展,武侯区新教育种子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一批又一批的种子教师源源不断地加入,如磨小分校的朱灵华,华兴小学的刘超、张洁、李金惠,玉林小学的李承军,太平小学的谢雅芝,百草园小学的郭依梅,武侯实验小学的罗建璞,马家河小学的龙云,三河小学的孔丹丹,科华中路小学的李芝梅等等。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一片麦田,守望着茁壮成长的青青麦苗。


        (二)真实开展,回归教育本质


        各校因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在践行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各有侧重的选择了“十大行动”中的其中几项,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并多有成效。

        

        1.校园书香氛围浓


        “营造书香校园”是各校普遍开展的一项活动。学校通过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体验阅读乐趣、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使整个校园生活与过去很不相同,老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沉浸在书香之中。


        图书装点校园。许多学校根据“儿童阶梯阅读”书目、“小学生100本阅读推荐”书目、“中学生100本阅读推荐”书目等购买了大量优质图书,形成校内开放式书吧、阅览室并完善借阅制度,保证学生“有书读”、“读好书”。许多班级也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建设“班级图书角”,由学生捐书、班级购书以及班级之间的“图书漂流”等方式,保证图书的储备数量和更新速度。同时,学校还动员家长在家中购置图书或到图书馆借阅大量图书,营造家庭书香氛围。此外,部分学校还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教师购置了相关专业书籍,在全校教职工范围内大量开展读书会、读书沙龙等活动,提升教师。


        晨诵午读暮省。学校通常借助晨诵、午读、暮省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种类,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在晨诵中,部分学校自行研发了1至6年级的晨诵教材,部分学校选取“在农历的天空下栖息”作为晨诵教材,部分学校选取“每日诵读”、“国学经典”作为晨诵读本,还有部分学校则鼓励学生自选喜欢的诗词散文进行晨诵,并鼓励学生们根据晨诵内容进行配画创作。午读时,内容通常由学生自行选择,但也有部分学校和班级组织共读一本书、群文阅读或者观影,还有部分班级利用午读时间组织学生练习书法等。暮省,主要是小结当天的学习生活并写下随笔。


        读书活动多彩。为了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不少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节”、“风采秀”、“文化周”、“悦读汇”、“幸福书香会”、“校园阅读明星”评选、“书香班级”的建设和评选、“国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小书虫换换乐”、“跳蚤市场”、校园读书社团等活动,将读书活动推向更深、更广的空间。部分学校甚至将不同时段的校园广播铃声改换成不同的国学经典、编排《弟子规》课间操等等,让读书活动渗透到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热热闹闹的读书活动,还让红牌楼小学和磨子桥小学分校在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活动中被评为“十大书香校园”。


        2.完美教室幸福长


        “缔造完美教室”是各校较为典型的新教育行动之一。在小小一间教室中,每天发生着许多值得回忆的温馨与喜悦,难忘与成长,让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完美教室”以共同建立班级文化、营造完美氛围为切入点,老师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主性,缔造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完美教室”,比如班名、班歌、班诗、班服、班徽、班级口号的确立,又比如生日赠诗、课本剧表演、读写绘作品集录、特殊纪念日活动、户外活动、各种交流分享、新奇好玩的班本课程等等。同时,“完美教室”还把家长也发动起来一起加入,整个学习生活显得丰富多彩又新鲜有趣。

        

        目前,大部分学校是在定点班级中开展“缔造完美教室”的行动,但也有在全校范围内普遍开展的,如机投小学、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在此过程中,各校产生了一批完美教室的典型,例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包虹婧老师的“萤火虫班”,红牌楼小学黄雪萍老师的“破壳班”,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王兮老师的“星星班”,玉林小学李承军老师的“君子兰班”,武侯实验小学罗建璞老师的“杜鹃花班”,马家河小学的“新竹班”、“星星河班”,华兴小学卢晓燕老师的“毛虫家族”,磨小分校的“向日葵班”等等。


        每一间“完美教室”都有共性和个性,它的日常教育生活就是一笔宝贵财富。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将这笔财富通过文字、图片、影像或其他方式予以记录,收获的不仅仅是美好回忆,还有良好的记录习惯、渐佳的写作水平以及难能可贵的作品结集。许多学校现已根据老师的教育叙述、教学案例以及学生的作品等出版了书籍、小册子或内刊,如石室双楠王兮老师班上的“星周刊”,华兴小学刘超老师班上“蚂蚁军团出版社”的作品,磨小分校李霞老师的集子《爱如阳光》、朱灵华老师的集子《爱的旅程》以及“向日葵班学生随笔录”,百草园小学的《草露集》等。


        这表明,教育共同体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专注于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并为此积极开动脑筋,携手共建。其中变化最大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和家长,正是因为老师的积极引导和策划,家长的鼎力支持和参与,才让这一切变为可能。


        3.家校合作效果佳


        家长作为教育共同体中的一员,力量不可小觑。“把家长卷进来做教育”的主张,是新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包括组建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开展“家长学习中心”、家长开放日、“父母身教”等活动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邀请家长为孩子们开课,通过网络积极搭建家校沟通平台等等。

        

        武侯实验中学通过“六个途径” 开展家校活动,使得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六个途径”即:通过学生促动家长,通过家长转化家长,通过书信沟通家长,通过阅读启迪家长,通过写作改变家长,通过评教引领家长来影响家长。


        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家长百家讲坛”,武侯实验小学的“家长讲堂”,磨小分校的“爸比妈咪大课堂”,以及其他许多实验学校的班级都不同程度地采用这种方式,邀请了各行各业的家长前来为孩子们开课,讲述了风车、川剧变脸、旗袍、机器人、人体结构、树叶、摄影、织围巾等知识技能,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也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


        通过依靠家长的力量,不少班级研发了自己独特的班本课程,举办了趣味盎然的活动。如多肉植物的拍卖、四川小吃的制作、户外踏青采茶、生态农场参观、“漂流瓶”教育故事续写、“家校日记接龙”等等,都收到了不错成效。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家长们深刻意识到“教育不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从而更加积极地支持学校、老师的工作,同时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们做好榜样。


        4. 科研范式接地气


        新教育主张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为了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来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本身而研究。各校致力于“研发卓越课程”、“构筑理想课堂”等行动,改变了以往的科研范式,不再“高冷”,而是更“接地气”。


        各校从学校到班级积极发挥主动性,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部分学校还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区级课题研究。如,武侯实验中学的《通过“新教育实验”践行平民教育实现城郊学校教育城市化的研究》,龙祥路小学的“传统礼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科华中路小学的“儿童阅读兴趣培养与维护”课题研究以及川剧、象棋、剪纸艺术等校本课程;金兴北路小学承担了1个区级性课题研究和6个微课题研究,并研发足球运动、“国学漫步”等校本课程,该校赵国兰老师的班本课程“精彩米世界”更是融会贯通各学科组成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课程。


        再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以学生发展作为基础,与课程标准结合,自主开发68门儿童课程;武侯实验中学搭建全方位、整体性45门校本选修课程体系;磨子桥小学分校研发“1+2幸福课程”体系;机投小学研发口语交际、推理数学以及器乐、礼仪等多门选修校本课程;三河小学研发了包括风筝课程在内的15门校本课程,开设“课程超市”由学生自主选择;机投中学开发了与美国教材相结合的心理课程,使英语课程校本化,还有体育、书法等校本课程;红专西路小学研发校本诵读课程、舞台剧课程以及各种思维课程;锦里小学研发“做自由的学习者”整合性校本课程,涉及巧手、茶文化、体育、国际理解教育等多方面内容。


        此外,还有太平小学“把世界带进教室”的班级阅读与旅行课程,百草园小学“创意周末”班本课程,华兴小学“行走课程”、“儿童诗课程”,以及其他学校都搞得有声有色,充分显示了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工作在课程研发上的努力探索。


         课程之外,便是课堂。不少学校在“构筑理想课堂”中正在多番尝试,例如红牌楼小学的“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上学习、回家后作业的教学模式,而变成微课预先学、课堂集中解决问题的“翻转”模式,让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通过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设计学生个体学习清单、规范课堂行为等“三项” 工程,让师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美好;例如龙江路小学分校“小学数学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课堂运用”的研究以及中美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三河小学“学、思、问、找、试、察、记、改”的“八步循环”教学研修,红专西路小学、龙江路小学分校、武顺街小学等多所学校共同探索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桐梓林小学提出“有情、有趣、有问、有序”的“四有课堂”,棕北西区小学部开展群文阅读实验研究进行理想课堂改革,龙祥路小学“从数课出发话课堂”的研究,科华中路小学钟少秀老师的“大自然学堂”、武侯实验小学黄蓓蓓老师研究的“理想课堂”等等,都多有获益。


        (三)重任在肩,坚定前行信念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努力就有回报。荣誉的获得只是教育过程的附加物,从来不是目的,但它能够从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予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和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践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信念。


        2015年,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区荣获了由中国新教育研究院颁发的多个奖项。其中: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称号;棕北西区小学部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称号;石室双楠学校王兮老师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2015年度榜样教师”;棕北西区小学部马文琴老师、华兴小学卢晓燕老师、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包虹婧、刘俊秀、王玉梅三位老师,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称号;同时,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研发的儿童经济课程被评为了“全国新教育2015年度卓越课程”,王玉梅老师撰写的《心怀世界,润泽生命课程之旅》一文还在2015年全国新教育实验新生命教育叙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此外,其他学校在省、市、区举办的各种比赛和评选活动中也多有斩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老师们,新教育是真实的教育,新教育是朴素的教育。所谓的“真实”与“朴素”,就体现在践行常识。和全国其他新教育实验区相比,我们并不领先,但我们在行进,我们甚至沒想过“原创”,但我们一直践行常识。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有许多新教育人与我们同行。如果说我们现在已经“硕果累累”,那是浮夸,但我们每个新教育人已经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成长并感到了幸福。


        成长还将继续,幸福还将延续。向着明亮那方,让我们继续一起飞翔!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李镇西论新教育]


新教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李镇西致家长的一封信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新教育十问十答

新教育实验从哪里起步?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

每个孩子都是骄傲

......


教育:请给人以心灵的自由

——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的演讲摘录

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李镇西


        我今天想讲四点:第一,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第二,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第三,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第四,给学生以健全的人格。


         第一,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


        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但现在人们一说到创新,往往就只是技术创新。具体到教育上,更多的是技巧创新,比如“一题多解”,比如作文的“构思新颖”,比如出人意料的开头、别具新意的结尾,或者是小发明、小制作等等。技术(包括技巧)的创新当然是需要的,但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创新。


        众所周知,一部人类史实际就是一部思想创新史。


        比如,我们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它恰恰是一部思想创新史。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首先在一国成功。列宁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首先在一国成功,并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对列宁主义的发展是,提出革命可以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取得成功。邓小平的贡献却又在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看,这不都是思想创新吗?正是因为邓小平的思想创新,给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活力,而凡是没有思想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后都走入了死胡同——比如,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结果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再看1978年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也是一次思想创新。我们无法说它产生了多少吨钢或者多少“当量”,但它却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因此,从人类历史长河看,思想创新显然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因为它是宏观的,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


        以上说的是巨人的思想创新。如果我们承认思想创新的巨大意义,那么,我们不妨再继续追问:思想创新的权利只是少数巨人独有呢,还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享有的?


        从理论上讲,思想创新的权利当然是人人拥有,谁也不应该垄断思想创新的权利。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思想”是统治者的专利,即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封建残余的惯性和极左路线的肆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思考的权利的,更别说思想创新的权利了。特别是到了“文革”时代,所有独立思考的人,结局都很悲惨。不过,今天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但这里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创新。


        第二,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


        培养具有思想创新能力的人,首先要有具有思想创新的教师。可现实状况是,不要说“思想创新”,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愿意去思考,更谈不上思想创新。这当然不能完全怪教育者,我们首先要呼唤各级领导、呼唤我们的社会,要给教师以心灵的自由,要还教育者——包括校长和教师——思想创新的权利!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还”而不是“给”!因为,思想创新的权利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拥有的。这里的“思想创新的权利”就包括“胡思乱想”的权利,要允许每一个校长和教师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这是思想创新的最基本条件。


        真正的教师同时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以思考体现自己的存在,以思想展示自己的尊严。教师当然也应该具备现代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天然使命感和批判精神。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人要有思想创新的的意识、能力和胆略。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脑,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像李希贵校长,他本身富有思想创新的精神,他也拥有了相对比较宽松的心灵自由的环境。关键是,他和他的老师都是有“想法”的人。所以,十一学校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成功。李希贵的成功,首先是思想创新的成功,是“与众不同”的成功。不过,对教育创新的成果,有的人还是有一些惯性思维,觉得必须能够“复制”、“推广”、有所谓的“创新成果”才有价值。


        还是以十一学校为例。我听到一些人反对十一学校的改革,理由之一是说“他那个学校不能复制”。为什么一定要复制呢?创新的意义在于多元,难道不能“复制”这创新就没有意义了吗?


        成都有个私立学校,其办学的理念非常前卫,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自由,有点类似于英国的夏山学校。今年年初,我和杨东平老师去看了一下,很是赞赏。我便在网上发了一条微信,介绍这所独特的学校。结果很多人不以为然地说:“这种学校没有推广的价值。”


        为什么要有推广价值呢?难道中国教育要回到“农业学大寨”时代吗?各具特色的学校不断涌现,其意义是在于为国民提供多元的选择,而不在于“推广”!动辄就想到“推广”、“复制”,想到“统一”、“规范”,这就是思想的禁锢。如此潜移默化的思想禁锢,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样,是谈不上“创新”的。


        我特别喜欢给孩子们拍照。我们武侯实验中学教学楼墙上的巨幅照片,就是我给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抓拍的,孩子们奔跑的身姿极富青春活力。我为这幅照片配了几句话:“像风一样迅猛,像火一样热烈,像鹿一样敏捷,像鹰一样飞翔……青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成长的足音,震撼着大地。告诉未来我能行,告诉世界我来了!向着太阳,激情出发!”


        这幅照片的对面墙上,是我们老师的照片,也是我抓拍的,每个老师都在灿烂地笑着,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也为这幅照片写了几句话:“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绽放的花朵;美丽了校园,灿烂了童心。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照亮了理想,辉煌了人生。”


        两幅照片,交相辉映,遥相呼应。但我更强调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感染与影响。说“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那请问老师有没有“灵魂的阳光”?如果老师没有“灵魂的阳光”,你用什么去照亮学生精神世界?必须要有教师的思想自由,才会有学生的心灵飞翔。教师对孩子精神的影响,就是用思想照亮思想,用个性发展个性,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唤醒梦想,用创造激发创造,用智慧开启智慧,用民主培育民主,用人格铸造人格……


        只会做题的老师,教只会做题的学生,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


        第三,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


        我想和大家一起重温陶行知当年的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这是陶行知的原话,这些话在今天听起来都还很前卫的。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做到这“六大解放”?我们还必须强调这“六大解放”?可见我们教育没有走多远,我们的教育改革还在陶行知当年的起点上,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一个学生得以解放。


        “六大解放”中最关键的是第一条是“解放他的头脑”,即我今天说的“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让学生能想也敢想。比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与其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找这个“关键词”、寻那个“关键句”,不如让学生畅抒己见,宁肯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论坛,也不要让它成为教师传授阅读心得的讲座。又如作文教学,与其仅仅让“训练”学生如何在“怎样写”上下功夫,不如放开让学生在“写什么”上多动脑筋。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少“一致”,而是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从某种意义说,宽容学生的“异端”,就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权利的尊重。


        第四,给学生以健全的人格。


        创新也好,创造也罢,还是有要健全的人格。我们说“给人以心灵的自由”,是在一定前提下讲的,绝对不是无法无天。这个“前提”就是健全的人格。是的,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天才不可培养,但人格可以铸造。


        我们来读读一封信。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全法国的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其教育。这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他不是搞教育的,但是他对教育感兴趣,也有所思考,他想和教育者们分享他对教育的思考。


        信中有这样的话:“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这话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就是,教育有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一是尊重个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教育就是要帮孩子找到这条独特的路,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培养共性,无论这个孩子多么“独特”,他总是人类的一份子,人类所有的文明遗产文化成果,比如真善美,他都应该拥有并传承下去。尊重个性与培养共性,不可偏废,不可走极端。教育就是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说得多好!


        这位写信者是谁呢?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当时,他是在任总统。当然,作为西方的政治家,萨科齐和我们有很多不同,但人类对教育的理解总有共通之处。我们就事论事,就话论话,这段关于教育的理解,是人类共同的认识。


        萨科齐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什么是教育,或者说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他写道:“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这就是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的“创新”对人类才有意义。


        我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我曾工作过的一个学校,有一个当初花钱买来的尖子生考上了清华,班主任老师请他回校给高三学生讲讲学习方法,他问学校:“多少钱?”班主任老师说,你考上清华不应该感谢学校吗?他说:“考上清华跟学校有什么关系?”


        这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可谓不强,其智商不可谓不高,但是他就是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种“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他能力再强,但其人生的走向,很可能要么是林森浩,要么是芮成钢,要么是周永康!


        我们所期待的创新人才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这里,我引用朱永新老师在今年新教育年会上的话:“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那应该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中国所有师生的人格健全、心灵自由与思想创新,这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真正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前提所在。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是什么?

    新教育在哪里?

    如果没有遇见你

    新教育之光

    为新教育实验者点赞

    风起云涌新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